所謂「隱惡揚善」或者「家醜不外揚」,這是人的本性。關於投資理財,坊間充斥著成千上萬的高手、大師、老師等,而故事不外乎如武俠小說般,沉潛多年發現一套投資方法
而今天這本武俠小說理財書說的卻是一個錢很多血很多的奇才,一次又一次被打敗的故事。說老實話,這本書英文名叫做「Where Did My Money Go?」,若用更local的說法應該可以叫做「Over My Died Money」,會更為貼切喔。
From wikipedia |
過往,在自身熟悉的醫療界裡有種會議叫做「Mortality and morbidity conference」,這種會議是將曾經發生一些併發症或者患者死亡的病例拿出來做討論,希望藉由不同專家的意見來看看是否有可以批鬥改進的地方,不一定有醫療疏失或者糾紛,常常很多是系統性問題或者許多小miss合起來突破「起士理論」。藉由這樣的討論,讓在座的醫療人員有改進的方向,也讓學生有學習的機會。
從我自醫學生到現在,我一直覺得這種「Mortality and morbidity conference」相當重要也學到很多。除了可以看清政治氛圍人際關係外,利用這些所謂「失敗」的案例,可以明確地知道可能出錯的結點,以避免再次地踏進誤區。
今天,作者張彼得先生將他自己投資生涯的失敗案例,一次又一次地召開「Mortality and morbidity conference」,來讓我們學習,實在是相當有勇氣又有義氣的作法。
書中每篇都是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構成,閱讀起來相當好入門。然而,若是平時沒有接觸投資相關的讀者,有時候會覺得一些場景難以理解(例如: 專家也落難中的累計期權),抑或是隔靴搔癢。但是,我想若是平時有在接觸投資相關事務的讀者,特別是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讀者,一定會有相當感觸,說不一定你也曾經因相同手法而落難呢。
其中,對我來說,最有感觸的是第八篇「誰說錢不要存銀行」。作者舉出一般常見叫人不要把錢存在銀行的四個迷思,並且舉出四個建議閒置資金還是要放在銀行的原因:
- 存款有政府擔保,具安全性。
- 有利息收入總比沒利息好,具獲利性。
- 要用隨時有,具變現性。
- 保存成本低廉,具簡單管理性。
這句話似乎與我們投資慣性相違背。不過讓我們舉個例子來看看。
今天你投資100萬元買一年期公司債,約定報酬為5%。照理想來說,你一年後可以拿到105萬元,比定存或者0050還好,而你心中勾勒出的美好畫面就停格在這裡。
且慢,讓我們想想這一年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
- 台海開戰,公司沒法營運。
- 反全球化,經濟戰,公司營運不下去,倒閉。
- 公司前景不好,宣布解散。
- 台幣對美元貶值10%,而你本來要拿這筆錢給你小孩去美國留學。
- 台灣熱錢流竄,今年名目通膨3-5%。
- 台灣投資大好,0050配息達4%。
以前,我們看投資都是看報酬有多少,不過現實上如同作者那句話「能夠管理的只有風險,報酬是無法管理的」。唯有當釐清有多少風險後,並評估自己風險承受能力如何後,再往前,報酬就不是我們能夠掌握的了。
本書還有許多投資案例跟投資心法值得去研究,也是一本會隨著你的投資經驗不同,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體驗的好書。再次感謝楊斯棓醫師的推薦,讓小弟有機會接觸的這本絕版的好書。也感謝作者張彼得先生,願意貢獻出個人經驗,讓後生晚輩少走些冤枉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